日本在戰後的藝術界掀起了一系列的革命當下,
具體派、物派、乃至於近兩年被關注的九州派等,
都是在推翻傳統畫作的技巧、美學、或是邏輯。
齋鹿逸郎 Itsuro SAIKA (1928年~2007年) 出生地鳥取縣,
在這個以造紙聞名縣市出生的齋鹿逸廊讓他對創作最重要的載具”紙”
非常的重視,所以在作品中大量使用手抄和紙。
在15歲時拜師文人畫家早川幾忠與雕刻家辻晉堂,所以時常在作品的
精神上看到傳統與現代的拉扯。
23歲時到東京代代木繪畫研究所學習,開啟了他當代藝術創作的序幕。
他作品有三個很有趣的特色”沒有主題、十分強烈的重複性、顏料的堆疊”,
他的作品從60年代到90年代一直保持著這三個原則在創作著。
而他的作品到現在看來還是非常的前衛,有的作品會讓我聯想到美洲馬雅古文明的壁畫。
有些人以”鉛筆畫"來涵蓋她的作品屬性,我個人是覺得非常的不公平,
他很重視白色,所以對於鉛筆以外的顏料最多的反而是白色,
所以他在紙上使用了大量的白堊土與胡粉與鉛筆交錯堆疊,
並非紙上的鉛筆畫作。
尤其在” 十分強烈的重複性”這部分讓人會聯想到
草間彌生”無限的網”系列作品,雖然雙方在創作上的時間非常接近,
但是當時草間彌生人在紐約,而日本對於海外資訊的取得十分困難,
所以我自己判斷是”英雄所見略同”,
而在齋鹿先生的作品上,我又感覺到更多傳統文人的纖細與陀寂感。
與其要將他歸類在哪個流派之下,齋鹿先生那種特殊的風格,
反而讓我認為是靜靜躺在那裏的一片日本戰後藝術史的重要拼圖。
該文取自於 台北文創協會理事長 張哲嘉 文章
|